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严谨、为人正派’,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,没有特点。”
也许,葬礼上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:“直道挺儒林,矫俗惟凭孤剑勇。”
邓广铭:逝去的学风(2)
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“后死者”,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、回忆、抚今、追昔,还有责任、信托。季老以“后死者”自勉,反观已逝的邓先生,他又何尝不是岳飞、辛弃疾、王安石、陈亮……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“后死者”呢?
此情境,“千古知音”一句,足矣。
雷海宗:历史的碎片(1)
雷海宗(1902~1962)字伯伦,河北永清人,著名历史学家,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,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南开大学。
雷海宗人生的三个碎片,被他的学生记录如下:
———上课铃响后,只见一位小老头拄着拐杖,一步一步地挪动着双腿,吃力地坐在讲台后的一把椅子上。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,我不觉生出几分恻隐之心。在那一瞬间,阶级斗争的观念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,无影无踪。此刻,教室里异常安静……
这是1962年春,雷海宗在南开大学重上讲台。
———他走进教室,摘下那顶旧呢帽放在台子角上,一枚校徽老是倒插在上面,他真没工夫管这些。你看他,喘着气,脸上的红潮还来不及退,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“战国之社会经济”,信口讲了下去,讲来又是那么的轻快、流利、生动,使历史上一个个人物都活了起来,一件件事都在墙壁上来回地撞……
这是1932年,雷海宗应聘回到母校清华大学,开设“中国通史”课程,当时的学生刊物《清华周刊》上“教授印象记”描绘的形象。
———会上,有教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做批判发言。因发言者南腔北调,再加上声嘶力竭,也听不清讲些什么。然而,会场那严肃的气氛,情绪的激昂,震天的口号声,真有刺刀见红的感觉。……最后是被批判者的自我批判,因离得太远,看不清人的模样,只听他说:“我叫雷海宗,反苏反共二十多年……”
这是1957年雷海宗被划为“右派”后,为了对新生进行阶级教育,学校安排新生旁听批判雷海宗的大会。
从1932年到1962年,一位学者的人生在1957年被划断。
雷夫人记得,1957年夏,天津市召开“反右”大会,会上雷海宗被划为“右派分子”,会后他回家进门时弯着腰,很沉痛地对夫人说“对不起你”。次日,他突然便血两马桶之多。“他躺倒了,从此无人敢进我们家门。我二人终日默默相对,食不甘味,寝不安眠。”历史系叫他作检讨,不知写了多少次,直至骂得自己一无是处,方能通过。
等到雷海宗摘掉“右派”帽子后,系里纷纷来人,对他说,这门课无人教,那门课无人讲授,“恨不得他成为孙大圣”。1962年春,患慢性肾炎已3年,严重贫血,乃至全身浮肿、步履艰难的雷先生,坐三轮车来到教室,重上讲台。
史学大家何炳棣上世纪30年代求学于清华历史系。他认为,由于近20年来学界对陈寅恪的研究和讨论十分热烈,目前不少学人认为陈寅恪是所谓“清华历史学派”的核心,但“事实上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绝不是以陈寅恪为核心的”。
当时蒋廷黻担任系主任。他采取的革新措施之首就是聘请雷海宗回母校主持“中国通史”这门基础课程。雷海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,回国即开始以文化形态史观试图建树中国通史的宏观理论架构。因此,何炳棣记忆中的清华历史系显然更加多元,“当时陈寅恪先生最精于考据,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综合,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,考据与综合并重,更偏重综合”。
雷海宗开启了史学界的风气,堪称一代宗师。然而后世研究者看得很明白:他的学术观念和思想,与后来取得学术话语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不尽相同,甚至完全相左。“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资产阶级史学权威,在解放前就曾以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违的文化史观闻名于世。虽然,解放后的雷海宗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,觉得找到了真理,发现了新的世界,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’使其恢复了‘青年时期的热情’,但在当道者眼中他的世界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的,所以必须清算。”
他在1957年的遭遇,被后人称为“蒙难”。当权者甚至拟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“批判计划”,“以批判雷海宗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重点,一共十五项题目”。“披着史学家外衣的、具有二十多年反苏反共政治经验的老牌右派分子”等罪名不断袭来,温文尔雅的雷教授终于声嘶力竭地承认“我叫雷海宗,反苏反共二十多年……”。
雷海宗:历史的碎片(2)
2002年,雷海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,南开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。但有观察者感到遗憾:现在的纪念者大多也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,读起他们的回忆文章,还是感觉有些史实较为晦涩,不提也罢。
潘光旦:教育的忏悔(1)
潘光旦(1899-1967)字仲昂,江苏宝山人。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,赴美留学,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务领导,研究社会学、优生学、性心理学、民族史等,卓有成就。
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。1951年10月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,会议休息时,毛泽东主席从主席台上下来,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。
研究者这样解读这张照片: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,断了一条腿,行走不便。大概是休息时毛泽东见其他人均离席走动,惟潘光旦端坐未起,故特加顾问。毛泽东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,大都位置显要,很“露”脸,而这一张,却是个背影,且站在一旁。潘光旦委员情绪饱满,谈锋正健,案几上摞着文件,左手中的烟斗似乎还有余热。建国伊始,知识分子心情舒畅、欲展抱负的情态跃然其间。同时,我们从领袖谦恭的背影里,也不难看出国家爱惜人才、重用人才的殷殷之情。然而,就在六年以后,知识分子即厄运临头,被打入了“另册”,及至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更革出了个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。潘光旦也未能幸免,1957年被打成右派,1967年含恨辞世。这些遭际,是照片上的那个潘光旦所万万不会想到的。
收录这张老照片,编者尚需补白一句:“潘光旦或许不为人熟知,在此聊补一笔。潘光旦,社会学家,是梁启超的学生、费孝通的老师。”
今年费孝通辞世,有人敏锐地指出:“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失去了一位最为敏锐的见证人。”在中国社会学史上,费孝通属于第二代学者。尽管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上,他经常跟上一辈人在一起,但他总是清楚地意识到在为人、为学上两代人的差异。他所感受到的“代”的差异不仅局限在社会学界,而是更广泛地存在于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之间。
费孝通晚年写了一系列师友回忆文章,不断地试图诠释上一代学者的做人原则与学术探索精神。他曾谈到自己与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:“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,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,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。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。我这一代人还是要这个面子,所以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。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,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。这一点很难做到。这个问题很深,我的力量不够,讲不清楚,只是还可以体会得到。我这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有这个问题存在。”
言下之意,甚为悲凉———下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吗?
“恐怕很难体会到了。”一位长期研究教育的学者对记者感叹,“别的因素先不论,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缺失这一环。”
刘备:"常败"的英雄 平生意 楼上黄昏(宫廷战争文、帝王攻、将军受、强强) 拉贝日记 -约翰·拉贝1066 大明十五疑案 往事不忍成历史 作者:阎明 三国机密(上):龙难日 苏联祭 华丽宋朝的落寞:这才是宋史(壹+贰) 捉妖小仵作 日本史话 狼烟北平1 方士的历史 大毒枭的自白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:傅国涌 飞行员 黄国荣乡谣 尼雅 忆毛主席 吴冷西 13三国猛将关羽
曹国东穿越到,激活了情绪系统。从这一刻开始秦淮茹,你也不想棒梗进少管所吧?晓娥姐,你也不想许大茂坐牢吧?于莉,你也想有份工作,用钱的时候不用看老公的脸色吧?傻柱,秦京茹跟许大茂下馆子去了,你不知道?一大娘,你也不想易中海下半辈子在监狱里度过吧?二大娘,你也不想刘海中私藏小黄鱼的...
司星羽是帝都司家流落在外的孩子,找了十八年终于找到了。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十八年,他出山的目的就是认祖归宗和搞钱。没想到认祖归宗之后啥都有了,家人和钱,银行卡收了厚厚的一打,房子车子更是不缺。但是他作为宗门少宗主还是要挣钱重建宗门的,所以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事业。还遇到一个清冷大美人,一眼就相中了想要带回家做媳妇的,没想...
1V1甜宠一朝穿书,成了书里嚣张跋扈,男妾无数的恶毒女配。苏叶默默攥紧小拳头,活下去,就得离那位崩坏的黑心肝远点。京中一王爷,俊美无比却身娇体弱,规矩多,很挑剔,惹不起的主,只能供着。偏偏这位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爷,一见她就拉着她的衣襟不撒手,像是得了个宝贝。一朝风云起,她想避着些,某人非拉着她昭告天下。某一日,病弱王爷扣着她的手,一声一声的咳,苏苏可心悦我?她刚沉默一瞬,那边就咳嗽的厉害,感觉她要是敢拒绝他就敢在她面前咳死。她连忙点头悦,心悦的不得了。话音一落,作妖的王爷终于消停了。如果您喜欢穿到男频爽文里艰难求生,别忘记分享给朋友...
因穷困被迫退学,因退学而失去女友,意外获得神农精魂。拳怼村霸镇霸,成了隐居乡野的超级神医,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。权贵招揽!大亨结交!美女追求!各类各样好事纷至沓来...
乡村最强小神农简介emspemsp关于乡村最强小神农昔日高考状元苏扬因为女朋友打架被学校开除,随后得了怪吃病不得不回到农村老家,两年后居然生出一条龙来,命运随之得到改变!种灵田,开饭店,养神宠,植灵药,医百病看贫困小子一步步...
虞子瑜重生成为埋骨之地的一只骷髅,更是觉醒了‘努力就变强’的金手指。本以为,他这一生,就在异界,默默变强,然后走上人生巅峰。可不曾想,突如其来的一次召唤,将它带回了那一个最为熟悉的蔚蓝色星球。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骷髅!你确定这是骷髅?你说他是骷髅君王,我都信。这是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小骷髅!更是立于亿万...